
2月19日,封面新聞記者獲悉,牛年已至,成都市城管委將全力實施“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”、城市管理六大行動,將幸福生活的發展理念融入到城市管理的每一個環節,實現城市管理精細化、科學化、智能化,助力美麗宜居公園城市示范區建設,開啟新格局。
No1 開展"照亮回家路"整治行動
按照統籌規劃、合理布點、因路制宜的原則實施城市道路路燈"增燈補亮"提升工作。
清水河大橋夜景
建設成都市城市照明設施公眾服務數據庫,升級改造智慧照明集中控制系統,強化平臺綜合監管指揮調度功能。
建立"路燈補亮"快速響應機制,不斷加強城市路燈設施日常管理維護力度,全面提高路燈管理水平。
實施城市道路路燈"增燈補亮"提升工作
不斷加強城市路燈設施日常管理維護力度
從人出發,與城一起成長。
消除“有路無燈”“有燈不亮”問題,為市民群眾營造安全、明亮的出行環境。
No2 開展"路平橋安"整治行動
大力推進我市城市道路病害整治工作,持續開展人行道提升整治和中小街道路面黑化維護整治,黑化城市道路路面、整治人行道500條,規范化管理占道施工,高效治理城市道路、井蓋“病害”。
路面黑化整治
實施城市道路通行能力“微整治”工程100處,針對交通堵點進行“微創手術”,采用局部優化調整道路斷面、綠化設施、拓寬節點路口等手段,合理增加車道、優化車輛候車空間,提高易堵節點道路通行能力。
開展城市道路橋梁“體檢”工作,常態開展城市橋梁定期檢測和專項督導,確保橋梁檢測覆蓋率達到100%,實現市管重要城市橋梁水位監測率達到100%。
開展橋梁安全檢測,確保橋梁安全運行
實時監控城市道橋運行狀況
推行井蓋"電子名片"管理,實現監管人員、權屬單位"一碼共治",確保城市道路、橋梁及附屬設施功能完好,維護及時,運行安全。
用聰明的“城市管理大腦”實施智慧治理,保障城市“脈絡”暢通。
No3 開展"添一把椅 溫暖一座城"行動
以舒適人性化、美觀文創性、公眾參與及安全耐久協調性為整體原則,對數量不足、分布設置不合理、品質不佳的街道座椅進行增補提升。
科學設置便民座椅
建立健全統一規范的座椅維護管理機制,加強街道座椅的日常巡查檢查和保潔維護。
優化城市道路座椅分布設置,提升座椅功能品質,實現“小座椅、細關懷”的美好愿景。
靜康園內的休閑涼亭
將大運元素作為城市座椅的裝飾圖案,營造出濃濃的大運氛圍
街道座椅的完善不僅讓居民收獲了幸福感,細節之處的提升,更顯成都文明城市的用心。
No4 開展單車“共享善治”行動
規范互聯網租賃自行車停放秩序,保障市民最后一公里出行,亮出城市文明風景線。
規范單車停放秩序
開展互聯網租賃自行車集中清理日活動,全面清理未上牌、破損、“僵尸”單車,整治超量、超范圍投放單車。
單車統一外觀和標識,并配備具有唯一性的“身份編碼”
運維人員清運無牌單車
實施智能智慧管理,實現“總量控制、供需平衡、有序停行”,為市民提供更高效、優質的出行體驗。
No5 持續深化“兩拆一增”行動
緊扣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和"中優"戰略實施,全面完成大運會賽事場館及保障線路沿線"兩拆一增"點位整治。
按照"規模化、板塊式"原則,全面推進全市"兩拆一增"連片示范街道打造。
成華區政府拆除180米圍墻,植綠增綠2000平方米
兩拆一增點位“朗詩綠郡”改造后
大力實施全市黨政機關和國有企事業單位拆圍墻增空間專項活動,推動城市建成區已征待建地塊實現拆圍(違)增景。
通過拆圍拆違,建設小型開敞空間,筑景成勢,創新創造出更多形態,更好滿足人民群眾美好生活向往。
No6 開展街巷品質提升行動
著力補齊民生短板、彰顯街巷特色,打造一批宜居、宜業、宜樂、宜游的“人民幸福城市”示范樣板。
星輝中濱河路
制定背街小巷五年精細化提升方案,完成背街小巷品質提升690條,著力補齊民生短板、優化城市空間,彰顯街巷特色、健全長效管理機制,切實把背街小巷打造成為城市治理的亮點、文脈傳承的載體、和諧宜居的家園。
青羊區斌升街,“文化+戲劇+音樂+藝術”多元素融合,打造“蜀都味、國際范”的復合場景
錦江區純陽觀街,植入新興文化創意業態,打造具有良好文旅體驗吸引力的網紅街區
開展“最美街道”創建,制定《成都市“最美街道”創建標準》,創建“最美街道”220條,打造一批宜居、宜業、宜樂、宜游的“人民幸福城市”示范樣板。